浪淘沙·其三
刘禹锡〔唐代〕
汴水东流虎眼文,清淮晓色鸭头春。
君看渡口淘沙处,渡却人间多少人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汴水往东流去,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,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。
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,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。
注释
汴水: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,东流经安徽,至江苏入淮河。虎眼文:文通纹。形容水波纹很细。
鸭头春: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,这里形容春水之色。此诗言及汴水、清淮,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,和州北临淮河流域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梁守中.刘禹锡诗文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48-52
创作背景
这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,且非创于一时一地。据诗中所涉黄河、洛水、汴水、清淮、鹦鹉洲、濯锦江等,或为辗转于夔州、和州、洛阳等地之作,后编为一组,此诗为其中之一。与《竹枝词》相比,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,文人气息增多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卞孝萱 吴汝煜·刘禹锡·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
2、
赵娟 姜剑云·刘禹锡集·太原:山西古籍出版社,2006
简析
《浪淘沙·其三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此诗生动地描绘出汴水和清淮的壮美景色,同时借渡口淘沙的情景,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。首句以富有动感的笔触,勾勒出汴水向东奔流的宏大画面;此句将视线转向清淮,清晨的阳光下,淮水波光粼粼,犹如鸭头一般的春绿色;末二句则笔锋一转,将视线投向渡口淘沙的场景,渡口是人流汇聚的地方,也是人生百态的缩影。全诗既有诗歌的美感,又富于哲理,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。
刘禹锡
刘禹锡(772年~842年),字梦得,籍贯河南洛阳,生于河南郑州荥阳,自述“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” 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。唐朝时期大臣、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 802篇诗文 591条名句
秋词二首
刘禹锡〔唐代〕
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
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山明水净夜来霜,数树深红出浅黄。
试上高楼清入骨,岂如春色嗾人狂。
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
李白〔唐代〕
洞庭西望楚江分,水尽南天不见云。
日落长沙秋色远,不知何处吊湘君。
南湖秋水夜无烟,耐可乘流直上天。
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。
洛阳才子谪湘川,元礼同舟月下仙。
记得长安还欲笑,不知何处是西天。
洞庭湖西秋月辉,潇湘江北早鸿飞。
醉客满船歌白苎,不知霜露入秋衣。
帝子潇湘去不还,空馀秋草洞庭间。
淡扫明湖开玉镜,丹青画出是君山。